來源:北京日報
“我才夾了一筷子,你就送我一桌子”,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,各類App的信息供給“投其所好”愈加單一同質,不少人擔憂,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于“信息繭房”。
所謂“信息繭房”,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,陷入相似信息的“回音室”,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。雖然學界對“信息繭房”的概念和危害仍存爭議,但不可否認,資訊獲取“越私人訂制越封閉狹隘”的現象確實相當普遍。置身海量信息時代,大多數人已習慣從App中接收推送、獲取信息,但長期沉溺于單一信道中“看我想看,聽我想聽”,在不斷重復和自我認證中強化固有喜好和偏見,不只再難接受異質信息與觀點,甚至會加速群體極化、蠶食社會共識?;ヂ摼W的意義本在促進信息互聯、開放、多元、共享,如果陷入狹隘、單一、破碎、低質,顯然是背道而馳。
每個人對信息各有其偏好,這本是人之常情,但如今盛行的“算法主導下的內容分發模式”則將正常偏好分化進一步放大。為吸引眼球、增強黏性,大量資訊平臺的所謂“智能”,已淪為“迎合”“取悅”?!霸絹碓蕉恪钡谋澈?,是“流量為王”“逐利為上”的商業邏輯、資本邏輯。平臺收割“韭菜”,卻使用戶“營養失調”,輿論空間一地雞毛,這顯然不是信息傳播的應有之態。
因沉溺新技術而來的封閉狹隘,并非第一次出現。電視興起之初,本被寄望呈現豐富多樣的世界,然而大批“沙發土豆”卻可能全然漠視窗外的景色。社交網絡遍布,溝通隨時隨處可及,卻造就了無數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。方寸之間的小小屏幕,“0”“1”構筑的數字平臺,難以囊括這個復雜多樣又鮮活生動的大千世界。網絡固然神奇,但我們的生活不能異化為只通過屏幕與世界互聯,各類App固然便捷,但我們的所見所聞、所感所思不能全都根植于中?;ヂ摼W大潮越是滾滾向前,越是關注科技倫理,越是有意識打破壁壘、廣泛涉獵,才能擁抱更為廣闊、理性的天地。
“無窮的遠方,無數的人們,都和我有關”。有人將網絡比喻成看世界的窗口和望遠鏡,而透過網絡看世界,也得講究“怎么看”。究竟是由我們主宰技術、享受感官的延伸,還是在日漸智能的產品中閉塞視聽、作繭自縛,值得思考。(胡宇齊)
聲明轉載此文是處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【本網聯系】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、謝謝合作!
精彩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
共0條評論